國內(nèi)外有哪些創(chuàng)新不同于傳統(tǒng)布展的藝術展覽方式?陜西展臺搭建公司為您詳細分享!
藝術展覽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展覽的空間形式,因為在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下,觀眾對藝術品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傳統(tǒng)的布展方式
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展覽基本上就是在所謂的“白立方”空間 ( White Cube Gallery )了,也就是畫廊、美術館和藝博會的空間形式。開始是因為抽象藝術的興起以及包豪斯流派的審美所致的緣故,在二十世紀初期作為一種新的,現(xiàn)代的展示藝術品的方式而流行開來。而在以前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時候,陳列方式通常都是緊湊對稱的,是為了方便藝術品的對比鑒賞。 藝術品陳列的方式經(jīng)過了漫長的演變,逐漸發(fā)展到今天這種“白”+“寬敞”的樣式。展廳就像一個白色的立方體一樣,除了藝術品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多余的元素。這樣一來,藝術品的陳列是清晰的,作品基本放置在觀眾的視覺水平線上。參觀的觀眾很容易就能把注意力放在展出的作品上,干擾比較少。寬敞的空間除了能夠從容地容納觀眾(畫廊新展的開幕聚會、公共美術館的參觀人流),也能夠給藝術品“呼吸”的空間,也就是作品的相互間隔可以更開一些,這比密集地擺放作品觀感更好。 這里還有很有趣的一點。19世紀展示藝術品的博物館在建立的時候并沒有考慮過藝術品的存放,而且也沒有“策展人”的存在。而正是因為墻上的展示過于擁擠,所以才有“策展人”來決定作品的去留。 白立方的照明設施完備,有充足的電源插口,空間比較大,所以就比較靈活,除了能夠放置大件的裝置作品,也能夠重新改造裝修(比如單獨圍出一個區(qū)域展示一件錄像藝術)??梢哉f幾乎所有的藝術品都適合在白立方里面展覽,白立方基本就是布展的“默認設置”。 而“白立方”(White Cube)這個詞,來自于布萊恩·奧多爾蒂(Brian O’Doherty)1976年發(fā)布于《藝術論壇》上的文章“白立方體內(nèi):畫廊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Inside the White Cube: Ideologies of the Gallery Space)。在這篇文章當中,他提出: 展示空間的變化,和觀眾看藝術品的方式造就了現(xiàn)代藝術的歷史。甚至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了“..眼看到的不是藝術品,而是整個空間的地步。 不過事實上,布萊恩只是給這種展覽的形式取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其實早在1930年代,MOMA就在..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Barr)的帶領下,采用了這種“白立方”的布展模式。這種“白立方”的模式在MOMA影響力的加持下,很快就流行開來,成為一種主流的布展形式。
戶外藝術節(jié)
“白立方”的形式,把藝術品與外界空間隔離開來,而且“白立方”也有一種類似教堂的功能——當藝術品陳列其中時,它被儀式化和神圣化了,因此來凸顯出藝術品的價值。 這種陳列的方式從1930年代開始到現(xiàn)在,其實已經(jīng)持續(xù)了很久了。一種成熟的范式往往會受到人們的反思。這種藝術品在一個白立方內(nèi)與外部隔絕的方式真的好嗎?那么藝術展是不是會同質化呢?找一個“白立方”,再往里面布置藝術品,似乎從這個角度看,和麥當勞選址經(jīng)營進貨沒什么區(qū)別。也就是說,正當全世界所有的麥當勞都差不多一個樣的時候,全世界所有的“白立方”也差不多是一個樣的。這些“白立方”里面的藝術品往往和“白立方”沒什么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這些藝術品在任何的“白立方”內(nèi),展示效果也差不多。 而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見了藝術品的另一種展示模式。 這是日本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節(jié),地點在“越后妻有”這個地方。在日本古代屬于越后國,現(xiàn)在離東京兩個小時的車程。而“妻有”是日本語“死角”的諧音,因為這里多山的地貌,在古代的時候被認為是相當偏遠的地區(qū)。這里夏季炎熱,冬季白雪皚皚,卻物產(chǎn)豐富。當?shù)厝酥两袢员A糁爬系霓r(nóng)耕習慣和農(nóng)耕文化。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許多當?shù)氐哪贻p人離開了這個鄉(xiāng)村,去到了大城市。當?shù)孛媾R著空心花,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當?shù)厝嗽疽詾榘恋霓r(nóng)耕文化在城市文明的沖擊下顯得落后??墒牵敵鞘谐霈F(xiàn)各種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的時候,人們又往往把目光放到鄉(xiāng)村。 北川富朗,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創(chuàng)辦人,就把當代藝術與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聯(lián)系在一起了。 簡單來說,就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通過在當?shù)氐纳?,在村里的老人的啟發(fā)和義工的幫助下,在這7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融合當?shù)仫L土人情的藝術作品。四面八方的旅客也可以在這里欣賞藝術品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特有的風土人情。而通過這種方式的確也起到了振興當?shù)刈饔?,許多游客也慕名參觀。 瀨戶內(nèi)國際藝術祭也和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類似,只不過地點不太一樣,也是三年一次。越后妻有舉行在群山之間的村落,而瀨戶內(nèi)國際藝術祭舉行在群島,它..舉辦在 2010年,一般分為春、夏、秋三個會期,。多為3月份開展,一直持續(xù)到11月份。其中的直島已是日本旅游的標志性景點,每屆約有一百多萬的訪客,是越后妻有的兩倍,其中原因和背后的支持者與總監(jiān)制,福武總一郎息息相關。福武總一郎早在九零年代就有意地幫這群島嶼規(guī)劃成“一島一美術館”并也一直持續(xù)地朝著這個理想邁進。 播客《藝術有讀》有一期就講這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聽一下。
公寓藝術
正式因為在傳統(tǒng)模式辦展的諸多不便,所以便有了其它的一些辦展的方式。公寓辦展就是其中的一例,就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家里面舉辦展覽。一方面,藝術家在自己的公寓辦展可以免去尋找展覽空間的麻煩(當然,前提是公寓的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公寓辦展也有一定的隱秘性,這種形式的展覽基本不面向公眾。展覽的內(nèi)容完全由藝術家自己決定,形式比較自由。 我比較喜歡王功新在1995年的作品《布魯克林的天空》。那是他1995年從紐約回到北京后做的一件作品,他請工人在北京東四的一間小屋內(nèi)挖了個三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放置了一個錄像顯示器,播放他從紐約老公寓頂拍攝的布魯克林天空影像。井底傳來的一個聲音:“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空有點云?”“有什么好看的!”。是他本人錄制的。這口井也有這樣一個意思:地球從北京這一端穿過去,就是布魯克林的天空。這件作品就是在他家里面做的。 “公寓藝術” (Apartment Art)的概念,是高名潞提出來的。他所提出的“公寓藝術”指的是1970年代到1990年代之間的中國,在體制外完全由藝術家自發(fā)形成的獨立活動和展覽形式。開始是由于作品在當時被認為是先鋒和激進,不能被公開展示,所以藝術家們就在自己的公寓里面展示藝術品。 到了后來的90年代,先鋒藝術群體進入公共領域后,仍然有許多藝術家,特別是海歸的藝術家夫婦在私人空間里面展示一些小型裝置和觀念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展覽之后就被丟棄。 不過隨著大量的藝術園區(qū)和畫廊空間興起之后,這種藝術模式也逐漸走到了尾聲。不過,曾經(jīng)的這段歷史仍然可以被我們參考。無論怎么說,在家里辦一個展覽,本身也是挺不錯的一件事情。
酒店房間藝展 說到在家里面辦展覽,那還有沒有其它的地方可以辦展覽呢?酒店的房間其實也算一個。 在香港舉辦的亞洲當代藝術展就算一個,一年舉辦春秋兩場,分別對應三月的巴塞爾和十月的秋拍的市場環(huán)境。它的模式就是畫廊和參展商支付相對較少的費用換取豪華酒店的房間,在4天的展期內(nèi)把這個房間的白天作為展覽的場所,晚上作為參展人員的住所。而在這個亞洲當代藝術展展出的藝術品,大多出自正在成長的新興藝術家們,價格也相對容易被藝術愛好者接受。而瞄準這個價位市場的亞洲當代藝術展,也的確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其它空間
車庫、防空掩體 可以這樣說,很多空間都可以辦展覽,車庫,地下掩體都行。 車庫實驗藝術空間成立于2018年1月,是本裕藝術機構之下設立的獨立于機構畫廊之外的自主空間。面向年輕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它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亮馬橋外交公寓A區(qū)4號樓的車庫,在改造后面積為9平方米。 其實這9平方米真的很小,但是也是它的特色,正是因為小,所以藝術家通常是根據(jù)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有一種因地制宜的感覺在。用這個車庫實驗空間的描述就是: 使用空間的狹小轉換為其獨有的特性,與常態(tài)的大空間拉開了項目表達的不同訴求與態(tài)度,用濃縮空間載體的特殊形式,為藝術家呈現(xiàn)自己的觀念提供不同的可能和機會。 同樣在北京,也有一個很有特色的獨立空間——掩體空間。成立于2017年,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張自忠路3號院的段祺瑞政府舊址內(nèi),是當時駐華北日軍司令岡村寧次的地下工事。其實這個掩體空間的創(chuàng)辦人彭曉陽,一口氣總共創(chuàng)辦了三個非盈利空間(外交公寓12號空間、掩體空間以及紋身店實驗空間),并且這三個空間都頗具特點。 掩體空間原本就是地下的防空軍事設施,自身特點就非常強烈。張培力曾經(jīng)利用過這個空間的特點舉辦過個展《沒有網(wǎng)絡》,掩體空間對這個展覽的文字描述是這樣的: 觀眾進入空間后電磁鎖會將門自動鎖上,五分鐘后才會打開。空間內(nèi)部的燈是感應的,觀眾身體稍作移動,昏暗的燈光會亮起,停滯不前則燈光熄滅。聲音系統(tǒng)以倒計時的方式不斷提醒觀眾剩余的時間。藝術家利用燈光與聲音做為媒介,使整個空間轉化為作品。觀眾置身其中,從而自動被轉換為作品的一部分。 可以說車庫空間和掩體空間都因為自身的空間特點的原因,決定了要與展覽的作品有著緊密的關系,而且,這種展覽的可復制性也是非常低的??傊褪鞘志哂刑厣?。
虛擬空間展(互聯(lián)網(wǎng)、VR)
那些在虛擬世界辦展的人,他們可是認真的。史萊姆引擎當代藝術空間 就是一個在虛擬世界的獨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不受地理和時空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的時間與地點,都可以通過一臺能上網(wǎng)的設備進行訪問。它創(chuàng)立于2017年10月,由李漢威、劉樹臻與方陽共同策劃與運營。之所以叫做史萊姆,是因為發(fā)起人之一李漢威希望通過名字賦予平臺不一樣的特質?!拔蚁M啡R姆引擎是流動、沒有特定形狀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想做一些給展覽、當代藝術解壓的事?!? 在虛擬空間辦展,想象一下戴VR眼鏡看展,說不定在未來是一種很普遍的看展方式呢?,F(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些美術館把自己的展覽搬到虛擬空間里面了,觀眾戴上VR眼鏡就能實現(xiàn)在家看展。不過這種是把線下的展覽復制到線上,而史萊姆引擎當代藝術空間是直接在線上創(chuàng)辦的,本質上就有些不同。 在虛擬空間創(chuàng)辦展的基本技術條件目前已經(jīng)具備,不過這種制作虛擬展覽的技術還遠遠沒達到大眾普及化的程度,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計算機建模(但基本人人都已經(jīng)可以看虛擬展了);另一方面,展覽的效果或許受限于目前計算機的限制。不過,無論怎么說,虛擬空間辦展都是一種十分有趣的方式。 這些林林總總的展覽方式,就是當代藝術生態(tài)多樣性的體現(xiàn)吧。